很多人听到整理师,第一反应是日本整理师近藤麻理惠,她的《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第一次把收纳师这个职业带到大众面前。“把不合理的部分调整细分,进入改造重新规划,是对收纳整理最简单的解释。”基本工作流程包括事前沟通、上门预采、列出方案,按照“清、分、收、归”的思路独自或与客户一起动手整理收纳。整理师是整理的人与物的关系。
整理和收纳不是一回事,它们的关系是,整理在前,收纳在后,先整理,再收纳。
整理,厘清人与物的关系。这个东西对你有没有用,你还需要它吗,它对实现你的理想生活有帮助吗?你使用它时会获得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
收纳,厘清物体与空间的关系。这个物品放在哪里最方便使用?怎样让自己在使用时能够一目了然。
整理≠家庭保洁
整理师和保洁阿姨有什么区别?
很多不了解做这行的人,时常会把两者的职能弄混。
区分:保洁阿姨负责的是清洁,你有什么东西,家里有什么东西,保洁阿姨是不管的,只管把这个地方清洁干净,把东西再放回原处;而整理师则帮你梳理清楚家里都有哪些物品,哪些是不必要的,这些物品放在哪里使用起来更方便高效。
整理师是帮客户规划空间、物品、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让我们拿取方便好归位,让更多人住一个有爱有仪式感的家。而不是家庭保洁,清洁房间卫生等,普通的家政师在物品被清洁后,只是摆放回原位。
整理≠断舍离
空荡荡的家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
很多人提到收纳,就想到“断舍离”。但是其实,整理并不等于扔扔扔哦~职业收纳师会根据你和家人的生活习惯来合理规划空间储物收纳问题。
盲目的断舍离,为了收纳而收纳,牺牲美学的极致,会让家里少了一些呼吸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欲望,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才是“断舍离”的本质。做整理收纳从来不是为了压抑人的欲望,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居住环境找到平衡点,不多不少才是整理收纳带来的效果。
整理≠强迫症
这类人什么东西都想摆得整整齐齐的,例如桌面上的物品根据大小形状排列好、物品标签朝向一致...是典型的强迫症!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毫无目的的惯性行为,并非整理收纳。他们通过把物品排列整齐来获得心理上的舒适感。他们的生活看似井井有条,但是缺乏了“整理逻辑”。
“整理收纳不只是为了放得好看,而是为了方便地辨识和拿取。”
例如书架上的书本,不只是根据形状来排列整齐就够了,还要对书本进行分类排列。整理过后的书架不仅要看着整齐,更要一目了然方便查找。
1.深入了解自己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有足够了解自己,才能把家收纳得更好更满意!
- 了解自己的购买喜好
例如是否喜欢买衣服、喜欢买食品、喜欢买餐具炊具、喜欢购买日用品、或是喜欢购买兴趣物品、学习用品等。
- 深入认知自己
除了了解自己的生理属性、心理属性、还要清楚自己的时间分配、财务状况等。
2.发挥物品真正的价值
为避免重复购买、囤积遗忘,我们需要将物品做一个清晰的分类。
物品可大致分成5类:现用物品、储备物品、计划物品、纪念物品、客用物品等。
只有对物品更清晰的分类认知,利于物品有效使用,才能实现更大的资源利用价值。
3.增加空间的收纳力
物品的收纳离不开家里的收纳空间,根据以下3种方法,对症下药增加自己家的收纳空间,来提升家居的收纳力。
①给家里规划不同的收纳空间,例如储藏室、嵌入式壁柜、可储物地台、生活阳台、集成柜等。
②为大空间配备合适的收纳家具,例如抽屉柜、鞋柜、餐边柜、电视柜、衣柜、橱柜等。
③为小空间挑选合适的收纳工具,例如容器类、层板类、分隔类等。
4.理清人、物、空间关系
整理收纳就是在人、物、空间中建立一种秩序,若这三者能均衡发展,便能保证秩序平衡。
所以当我们想要的物品增加时,就需要更大的收纳空间来满足,当我们的喜好发生变化时,所需要的物品或数量也不一样,收纳的空间需求也会有所不同。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